
在我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盛放文具的器皿并没有固定称谓,也没有从箱奁匣盒中独立出来。直到明代,随着文房清玩的细分,才有了“文具匣”这一称呼。随着文人墨客对文具匣的日渐重视,文具匣的功能也逐渐变化,兼具美观实用,最终成为可供观赏把玩的工艺品。明代学者高濂在其所著《燕闲清赏笺》中说:“匣制三格,有四格者,用提架总藏器具,非为美观,不必镶嵌雕刻求奇,花梨木为之足矣”,由此看来,当时的文具匣以实用为主,多为木制。而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对文房用具有着很高的要求,上行下效,有清一代,从宫廷到民间,对文具匣的制作往往不厌繁琐,继而出现了青瓷、描金髹漆、雕漆、织锦等多种形式的文具匣,纹饰更是变化多端,精致程度达到令人咂舌的地步,均可列入赏玩品了。
笔者收藏有一只制作于清晚期的红木文具匣,它呈长方形,长22.3厘米,宽16.5厘米,高7.9厘米。上方呈壶门状,每边均是两边高、中间低;内部以挡板分成一宽一窄两部分,宽的部分无盖,除挡板外的三边各有开窗,相对的两边开窗呈梅花状,和挡板相对的开窗呈扇形,窄的部分有盖,盖上有圆形开窗,可以通过开窗将盖子拿掉,相对的两边开窗呈寿桃状,和挡板相对的开窗亦呈扇形。看来,它的构造还是较为精巧的,宽的部分可以放置墨盒、砚台、笔洗、印章等块状物,窄的部分恰好可以放置毛笔、笔架等长条状物件。
这只清代文具匣虽历经百余年岁月,保存还算完好,仅窄部分的外部边角处,榫卯有开裂。整体看来,它造型端庄厚重,包浆均匀浑熟,木质坚硬细密,纹理清晰顺畅。除以一些几何纹开窗作为装饰外,其余并无雕刻纹饰,简单明丽,空灵优雅,颇有明式家具之风。 (吕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