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关注体育
城市 · 赛事 · 品牌 · 传播
W
EINING
摘要
体育行业再次准备“过冬”。
公众号 | 互联网+体育
作者 | 洛轸念
2013年,尚在白银市靖远县乌兰镇开文具店的吴世渊,可能自己都不会想到,5年后,他能承办首届黄河石林国际百公里越野赛;8年后,同样因为这项赛事,自己会面临牢狱之灾。
2018年,辞职成为跑步职业运动员的梁晶迎来成绩集中爆发的一年。首次参加“2018年八百流沙极限赛”的梁晶,即以85小时46分43秒的成绩摘获冠军大将军;不久后,他又以151.2公里的成绩夺取“2018济南12小时超级马拉松赛”冠军,打破了由自己保持的中国12小时超马纪录。
同样是在这一年,吴世渊和梁晶的命运开始产生交集。2018年,首届黄河石林国际百公里越野赛鸣枪开跑,已经是圈内“大神”的梁晶参加了当届赛事,成功夺冠,并3次蝉联冠军。
彼时的梁晶怎么也不会想到,3年后,他会因为这项赛事丢了性命。
吴世渊也想不通,前三届赛事都没出问题,他怎么就这么“倒霉”,往届赛事组织和安全保障同样如此,都顺风顺水,今年怎么就遇到了如此罕见的极端天气,“老天爷怎么这么不睁眼”。
祖国各地,纷纷被叫停、延期举办的赛事举办方们同样想“骂娘”,谁给了那个“文具店老板”这么大的勇气办赛,枉送了21条人命不说,又给了刚刚缓口气的体育赛事行业一记闷拳,体育行业再次准备“过冬”。
— 1?—
文具店老板的“马拉松帝国梦”
对梁晶来说,这可能是普通到再普通不过的一场比赛。
中国超马纪录保持者,跑友圈里称之为“梁神”。作为蝉联赛事的前三届冠军,尽管赛道相对复杂,但他轻车熟路。
经历了去年疫情导致的赛事停摆,正在恢复期的梁晶,今年状态不错,拿了好几个冠军,上个月,他刚刚在奉化江南百英里越野赛破纪录夺冠。这一次比赛,梁静同样信心十足。
谁也不会想到,发令枪响,21位选手就此踏上不归路。
梁晶的遗体是救援队在当地一户居民家中发现的,距离第三个打卡点一公里,离一个窑洞只有40米。
没有人知道,梁晶生命的最后时刻经历了什么。
他的膝盖磨损非常严重,血肉模糊。据猜测,说这是因为去世之前,他跪着爬行了很久,在失温且没有补给的情况下,依靠强烈的求生欲,在地上爬行,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赛事出事的消息,很快就传给了吴世渊,他也慌了神。
赛前,他已经知道了天气信息,但他想赌一把,毕竟叫停比赛,损失的是真金白银,过往也不是没有出现过恶劣的天气,但很快都天朗气清,这一次,他认为命运之神还会站在他这边,一如既往。
他赌输了,事件远远超出了他的掌控范畴。赛事安全保障靠天吃饭,更别提救援了。
尽管已经承办了白银市大大小小多个马拉松赛事,但晟景体育整个公司仅有22个员工,且均是未交社保的“临时工”。
山地越野赛属于极限运动,锋衣等保暖装备一般都是“强制装备”,运动员需经过严格检查,随身携带才能参赛,但此次赛事中,冲锋衣仅作为“建议装备”。
对于这些“临时工”而言,或许,这已经是他们组织水平的极致了。
吴世渊爱惨了马拉松这项运动,通过公开招投标,短短4年,就拿下了白银5个马拉松项目的服务运营权,仅他名下的晟景体育,总中标金额就超过1040万元。
体育业内都将马拉松赛事看作黄金赛道,果然哨声一响黄金万两。
彼时的吴世渊或许正在构筑自己的马拉松帝国梦,白银之外,还有兰州、乃至甘肃,甚至,还可以再畅想些。
如今,不仅煮熟了的150万的运营服务款会飞走,甚至,还可能会面临牢狱之灾。
— 2?—
啃食体育产业的蠹虫
某种意义上而言,吴世渊很有勇气。举办专业的越野赛,是很多在行业中摸爬滚打多年的马拉松赛事运营方都不敢轻易下场的事情。
虽然被冠以山地马拉松的名头,但黄河石林国际百公里越野赛与一般的城市马拉松完全不同,是专业性极强的极限运动项目,对承办方的专业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承接赛事后,赛前,会对组织、安全保障各个方面反复勘察,制定紧急预案。赛中,更是实时关注,唯恐出一丝纰漏,直到最后一名参赛运动员完赛,才会长舒一口气。一场比赛下来,运营方从上到下都身心俱疲。
即便是有着丰富运营经验的赛事公司,都要掂量自己几斤几两,有没有专业办赛能力。
但吴世渊这个此前毫无相关运营经验的文具店老板,与当地政府一起,一个敢批,一个敢干。就干成了很多专业赛事公司想干又不敢干的事。
如果吴世渊对生命存在敬畏,对行业有着尊重的话,他就应该知道:
专业的越野赛事,所有50公里以上的选手,都应该配备GPS。开赛之后,组委会全体将24小时待命,一旦有选手按了GPS上的求救键,救援人员需要在20~30分钟内搜索到选手;计时团队需要全程有人跟踪运动员的GPS轨迹,一旦有选手信号超过20分钟没有移动,需要立即启动搜索。这些都是越野赛的基本安全要求。
被牧羊人救了的张小涛昏迷前曾按下SOS,但两个多小时没有响应;有幸存选手表示自己打了40多个救援电话,要么未打通或没回应,要么说不清如何救援;梁晶遇难前GPS定位更是长时间没有移动。
在选手们亟需救助的时候组委会去哪了?这个问题留给相关部门详细追查。
对于刚刚从疫情中缓过气来,按下启动键,蓄势待发的体育赛事行业而言,此刻或许应该放声疾呼“我们当中出了内鬼”。但实则,这个“内鬼”,根本就不出自体育行业,他最在行的或许是卖文具。无数的白蚁在啃食行业基础。
体育行业的门槛太低了,低到似乎什么人都能进,甚至有时候连监管部门都对举办的小众赛事不甚了解。
面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局面,体育行业自上而下亟需一场再教育培训。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赛事研究中心赛事管理研究室主任陈锡尧教授认为,造成灾难的重要根源,除了大多数人对专业知识的无知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是,相关的管理部门和赛事运营,乃至整个体育行业,在推进发展上缺乏应有的规范性和必要的管理措施。
“这说明我们政府在体育赛事管理上的严重缺失。”
“我在全国‘体育经理人’培训讲课时,针对我国举办各类马拉松跑,多次谈到目前,马拉松已经是一个被各种长距离运动形式所绑架的名词,对竞赛内容及其竞赛规则随意加以改变,以致这些运动形式并不具备科学、卫生的客观要求。”
有不少从业者建议,建筑、医疗行业的从业门槛都很高,从业者需要持证上岗,即便体育行业做不到如此高要求,至少能否像旅游行业看齐,类似“导游证”,建立行业自己的从业证书。并认为,此刻行业亟需检讨和担责,系统整改,提高从业门槛,提升行业整体专业水平。
“目前来看,持证上岗的可能性不高,因为尚未进入我国的职业目录大典中,对其的市场需求暂时就无法显现。但是,行业规范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采取标准化管理,又很有必要。”陈锡尧说。
诚然,提高行业从业门槛,持证上岗,非一日之功。但行业的自我净化和升级已经时不我待,从业者专业性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关乎企业的生死,更关乎行业的兴衰。从业者们需要不断充电,既懂赛事、又懂管理、更懂运营,从而步步为营,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或许在经历此次灾难后,赛事运营持证上岗也将成为办赛的基本准则。
类似工程招标,缺乏一建、二建等资格证的企业没有申报资格。以后,没有体育总局认证的体育行业资格证书,很可能也无法办赛。
体育行业里还隐藏着多少个吴世渊无人知晓。但如果不及时提升自我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吴世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