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公安报
□黄齐超
据澎湃新闻报道,2023年上海两会,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陶爱莲表示,文具盲盒容易造成未成年人“社交绑架”,建议采用修正案的方式,在《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增加对文具盲盒的专门规定,禁止销售文具盲盒,禁止盲盒式文具产品(包括盲盒式卡牌)进入中小学校。
现实中,有的孩子在购买文具盲盒的亢奋中中了“赌性”的毒;有的孩子因为获得“隐藏款”而偷偷花掉父母的钱;有的孩子因痴迷文具盲盒而掉入攀比、虚荣的泥淖,有的孩子被文具盲盒“社交绑架”……由此可见,文具盲盒小问题,却是社会、教育大问题,不能不重视。
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盲盒被很多行业快速复制。但我们也应知道,并非万物皆可“盲”,比如文具,就不适合搞盲盒。文具盲盒有百害而无一利。在地方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中增加有关条款,让职能部门有法可依,确实有必要。
那些将文具纳入盲盒的商家,不认真考虑如何提升文具产品的品质,却借盲盒的噱头,刺激学生消费,需要职能部门介入管理。然而,目前尚无专门的法规约束盲盒,更无法规管理文具盲盒。就此而言,人大代表的建议很有参考价值,地方政府不妨探索出台相应的管理法规,为执法和管理部门提供依据,让文具去除盲盒的毒性,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