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消费者报
近年来
未成年人沉迷购买文具盲盒的
现象屡见不鲜
近日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发文指出
以盲盒形式销售文具
已经偏离了文具的内在价值属性
会给青少年成长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建议
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文具盲盒

文具盲盒价格翻6倍
上海市消保委调查线下实体店发现,一支普通的中性笔售价在2元左右,但是套上文具盲盒的包装后,售价可高达12元,价格较原来整整翻了6倍。
因此,许多商家将文具盲盒类的商品放在较为醒目的位置,除了单一品种的文具以盲盒的形式销售外,还有中性笔、修正带、橡皮、笔记本等套装形式的文具盲盒(“惊喜福袋”等),售价比原有单一品种文具翻了数倍。

以在电商平台销售的一款主题系列中性笔盲盒为例,其中包括14种普通人物款加2种隐藏人物款。如果随机发货,一支为6.8元;指定普通人物款,价格升至7.8元;若指定隐藏人物款,价格竟高涨至68.8元。对比传统售卖模式,零售价一般在3—4元,隐藏款溢价可高达14倍。
然而,与这些文具盲盒高额溢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质量没有任何变化。

盲盒成为社交载体
既然高额溢价的文具盲盒在质量上没有任何提升,为什么孩子们却乐此不疲地购买呢?
上海市消保委指出,文具盲盒捆绑的IP文化属性,让其成为孩子们沟通交流的社交“硬通货”,不买文具盲盒的孩子与同学们没有共同的话题,很容易被孤立。所以,很多孩子购买文具盲盒,实际上是想融入某种特定的社交群体。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消保委在访谈中甚至发现,孩子大额购买文具盲盒是想更好地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交朋友。还有部分家长将文具盲盒作为奖励孩子的一种方式,如果考试成绩达成家长设定的目标,就为孩子购买想要的文具盲盒。此外,拥有隐藏款盲盒是许多孩子展示自身价值的方式之一,攀比之风也随之而起。
上海市消保委就“什么是大家课余时间谈论最多的话题”随机对10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访谈发现,31%是学习和考试成绩;而盲盒(包括文具盲盒)达到25%,仅次于“学习和考试成绩”这个话题。可见,文具盲盒在学生群体当中的社交属性和话题黏性不容忽视。

自制力差的孩子易成瘾
上海市消保委指出,“文具惊喜套装”“文具魔盒盲盒”等带有博彩性用语的文具产品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很大。孩子反复购买文具盲盒的现象,让人意识到了孩子染上“文具盲盒瘾”的可能性。
上海迪博大数据研究所对586位家长进行的消费调查结果显示,反复购买文具盲盒的青少年比例高达84.0%,就是源于类似于博彩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刺激感。虽然,这种致瘾性不会发生在所有孩子身上,但相关心理学家表示,对于小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未成年人来说,会对盲盒中不确定的产品产生较强的期待感,这种期待感可能会逐步“成瘾”。
上海市消保委建议:
文具的内在商品价值属性是为了更好地辅助孩子们学习,是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培养兴趣爱好的工具和帮手。
简约、朴实、环保、实用才应该是文具应有的追求,而文具盲盒利用了未成年人尚处于人格塑造和思维完善过程中,不具备成年人的自制力和自控力的这一特点,从而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
因此,建议立法禁止以盲盒的形式向未成年人销售文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