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小汽车、变小狗,数十个磁力珠吸在一起组成的笔身,不仅能写字还可以随意组装,甚至还可以发光、旋转……新学期开始,继盲盒、咕卡之后,一种磁性笔在学生文具中悄悄流行起来,成为新晋“网红”文具。
但是,上海市场监管部门近日发文紧急提醒家长,磁性笔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不适合14岁以下儿童及中小学生使用。3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同样发布消费提示,磁力珠易被儿童误吞或吸入,建议不作为儿童玩具选购。
事实上,在上海,孩子误吞磁力珠的案例时有发生。对此,上海市儿童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医师顾竹珺提醒,从小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从根源上让他们远离危险,才是关键。
青年报记者?顾金华
调查
好玩又好用,不少孩子拿来当玩具
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搜索时发现,只要输入“磁性笔”三个关键词就能出来数百条结果,其中,不少商品的月销量在1000以上。商家们纷纷打出了“一笔多用”“好玩又好用”等宣传文案。
记者看到,一款月销600多份、售价30多元的百变磁性笔,搭配了大、中、小号金属球以及电容笔头、替换笔芯等,可以当成笔使用,也可以用于手机、平板电脑,还能当成玩具。
商家在宣传页面上,称这款磁性笔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磁力的物理魅力”。除了好玩,还有“减压”的作用:“如果孩子嫌写作业太累,可以买支多功能磁力笔,写作业更有趣了”。
记者发现,在售的磁性笔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百变的磁性笔,一种是塑料的转转笔,还有一种就是磁性钢笔。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依靠磁性非常强的磁力珠来变换造型,价格从数元到上百元不等。
这些磁性笔不仅颜色炫艳,且兼具着书写触屏功能,一般由笔芯和10多节磁环、几十颗大小钢珠组成,可随意变换成动物、人物等各种形状。其中,很多款还能发光旋转。为了吸引购买者,甚至还有商家引导鼓励购买者体验各种新奇的玩法。“这种笔特别好玩,把钢球放嘴里,能用笔隔着腮帮子把球吸过来!”
记者随机与售卖网店客服沟通发现,不少磁性笔没有使用说明书,有的商家会提示“产品属性就是易碎的,所以小朋友玩耍使用的过程中要小心一些”,仅有少数商家会提醒“孩子应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用产品”。
不过,相较于网络销售的火热,当记者走访沪上多家学校周边多家文具店时,却很少看到磁性笔的踪影。
家长说法
又爱又恨,能发挥创造力,
但影响学习,还存安全隐患
磁性笔成新晋“网红”文具,受孩子们喜欢,却让家长们又爱又恨。
网购平台上,不少家长购买后评价表示:“孩子拿来当玩具了,很喜欢”;“可以变化多种物件小孩很喜欢,可以边学习边发挥孩子的创造力”;“颜色外观漂亮,磁力很大”。
但是,更多的家长则表示出担心。“我不支持孩子买玩具型的文具,老师也不会同意。一旦在课堂上发现这类文具,老师就会没收。”市民王女士的孩子在沪上某小学上三年级,他认为,虽然磁性笔很有创造性,不过磁性笔应该是玩具,而不是文具。在王女士看来,以往的盲盒、咕卡都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磁性笔的‘杀伤力’更强,相当于带着玩具在上课。
“磁性笔可以分解成小小的磁力零件,我觉得很危险。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喜欢把小物件往嘴巴、鼻子、耳朵里塞,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这类文具只能给年龄大的孩子用。”市民张女士说,“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在接触这类玩具之前,应该向他们科普一下磁力珠,虽然有趣,但是也要让孩子们了解存在的风险和危害,比如吞咽可能造成什么后果。”
危害
用来解压的“磁力珠”
却也致意外伤害频频发生
磁性笔之所以有趣,只要是它能够依靠磁性非常强的磁力珠来变换造型。磁力珠,又称巴克球,为一款国外流行并进入国内的成人解压磁性球,借助金属球的磁场特性,可以组合出众多的造型,这种磁力珠可以提升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算是一款益智玩具,不过却不适合年龄小的孩子,因为误吞磁力珠发生的儿童意外事故也时有发生。
近日,上海一名12岁男孩因误吞磁性笔零件导致腹部疼痛。所幸就医及时,医生通过消化内镜从男孩体内取出了多节磁性笔零部件,不过磁体对胃黏膜已造成了一定损伤。
同样,近日,山东聊城一名2岁大的幼童在玩耍时,误吞了28颗5毫米大的磁力珠,送到医院时已超过20个小时,险些造成胃肠穿孔。医生赶紧为这名幼童安排了胃镜手术,幸运的是,这28颗磁力珠被幼童吞咽后没有分离,除了部分胃黏膜损伤外,没有出现消化道被夹住、穿孔等情况。
近日,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发布风险监测通报,由于磁性笔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不适合14岁以下儿童及中小学生使用。同时还提醒家长可以进行简单测试,如果两个磁体间隔着3张打印纸还能相吸,表明磁通量已经过高,应尽量避免给孩子购买磁通量过高的磁性笔。
根据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发布的风险监测通报显示,采购样品涉及16批次磁性笔产品,16批次样品的磁环、磁珠等部位可完全容入小零件试验器,且实测磁通量指数为167.5kG2mm2—871.3kG2mm2,超过GB6675.2—2014《玩具安全?第2部分:机械与物理性能》标准中磁通量指数应小于50kG2mm2的要求。带有高磁通量的磁性小零件如不慎被儿童误吞,可能导致肠梗阻或穿孔等伤害。
就在3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同样发布电动平衡车等5类产品消费提示,聚焦百姓关心关注的消费品,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其中再次提到:磁力珠是带有磁性的小球,可以利用磁性相互吸引、排列组合成各种图案和形状,大多部件小、磁力强,易被儿童误吞或吸入,不建议作为儿童玩具选购。
医学专家
从根源上远离危险才是关键
没有安全警示语,磁性笔上的磁力珠等小物件如果被孩子误吞会怎样?对此,上海市儿童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医师顾竹珺告诉记者,以往儿童误吞异物最多的是硬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磁力珠作为一个“新型”异物,同样已经成为了儿童误吞异物事故中的“凶手”之一。
“磁力珠体积小,数量多,少几颗家长也难以发现,只是待到孩子腹痛、呕吐甚至伴随发烧后就医检查才发现,往往容易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顾竹珺副主任医师表示,临床上近几年来碰到误服带磁性的异物患儿,多颗磁性异物分次误服,则会对胃肠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一颗小小的磁力珠能够同时吸起一元的硬币两到三枚。一旦误食多颗,它们会隔着人体组织互相吸在一起,严重时导致胃肠道穿孔或阻塞,甚至会引发生命危险。如果误呛入起到,很可能会引起患儿窒息。
那么,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吃了磁力珠怎么办?顾竹珺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如果孩子仅误吞一颗磁力珠,通过医学专业评估和观察,磁力珠可自行排出体外,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到医院告知医生误服异物情况,医生通过检查确认后等待自行排出即可;但是,如果孩子误吞了两颗或者两颗以上的磁力珠,特别是分开、分次误食,则有可能会吸引不同肠段,自然排出的概率较低,就需要专业医生根据不同情况来决定取出的方式。其中,有些可以通过胃镜下取出;但如果家长一直未发现,误服数天后孩子会出现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说明已经出现了胃肠道并发症,需立即就诊。
“但是,从根源上让孩子们远离危险,这才是关键。无论是磁性笔或者是磁力珠,产品本身并没有错,而我们可以做的是,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安全意识,比方说告诉孩子不能随便将小物件放入口内,不然可能会导致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