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福建日报
“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丛书分享会在泉州举办,文学名家品读散文之美——
散文具有直达人心的力量
“散文创作需要点信仰,不是宗教的那种,而是儒家倡导的‘至善至美’。那些大美不言的东西,是散文背后的力量,也是通往人心最温暖的部分。”27日下午,当著名作家阿来如此描述他对于散文创作的体会时,泉州小山丛竹古书院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
当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泉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丛书分享会,在位于泉州市鲤城区的小山丛竹古书院举办。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苏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协副主席谢有顺等多位文学名家齐聚一堂,围绕“散文为何如此迷人”这一主题,进行了线上线下的分享和精彩品读。
中国是散文大国,散文创作源远流长,文脉绵延至今、流派纷呈、名家辈出。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叶圣陶、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沈从文等散文名家都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据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介绍,“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丛书收录了现当代文学史最有影响力的近80位散文名家的精品力作,全面展示了20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散文100多年的创作成就。
说起散文创作,阿来说,小时候接触到的鲁迅作品,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引领他走向日后的创作生涯。这次阿来来到泉州,注意到春天里盛放的木棉花、芒果花等,令他欢喜兴奋。这些对自然的观察,也构成了他的散文素材来源。“写小说时,要做大量的案头准备、外出寻访,对山川、地理、自然有不同的感受,但这些感受不可能全部放进小说里,有些便成了散文。”阿来坦言。
不同于阿来,苏童的散文写作源于“一种想大声歌唱的心情”,歌唱的对象是他的某种冲动。在苏童的阅读经验中,鲁迅、沈从文、萧红对他影响很大,散文可以写山水、写气味、写城市、写情绪……他认为,散文具有直达人心的力量,不需要读者过多复杂的思考,这正是散文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如果把各种文体进行比喻,小说是管风琴、钢琴,当你需要听长笛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读一篇散文。”
“小说有虚构性和伪装性,散文是作家真性情的表现。”谢有顺说,散文写的是作家的日常生活和内心生活,最能照见一位作者的面容,也能看见其心情,甚至能看到其胸襟、抱负,“在散文里清澈见底”。
他认为,一名作家写什么、选择什么物象来写,背后都源于生活经历对他的影响,通过阅读散文,一名作家的知识、阅读、经验将非常真实地呈现出来。
“我能理解很多散文家笔下的那些细碎、渺小甚至是低微的东西,恰恰是这样的观察、记忆、书写,使得我们看到生活中毛茸茸、生机勃勃的纹路肌理。”谢有顺说,因此,读者不妨从“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丛书之中,看看百年来中国作家的灵魂与精神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