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受三年疫情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信心受到冲击、发生改变。优先恢复和扩大消费,不仅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明确要求,也是广大消费者的殷切期盼。为此,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了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消费维权[进入黑猫投诉]年的主题为“提振消费信心”。为了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持续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优化消费环境,让消费者安心、放心、舒心消费,本报将于今日起开设“天天3·15,守护消费复苏”专栏,曝光、盘点近期各大重点行业领域具有典型性的消费者侵权维权案例,欢迎广大读者向本报致电致函提供相关线索,也可以登录新浪微博搜索“江苏经济报”,我们将及时予以关注。

位于扬州某文具店内的一支联名自动铅笔售价高达80元。
“孩子开学季要买文具,正好逛商场的时候路过了无印良品,只是挑了一支握感比较好的自动铅笔,心想着再贵也就20元左右吧,结完账发现竟然要45元!随手拿的一盒替换芯也要19元!”又逢开学季,家住扬州的吴女士遭遇了“文具刺客”,而她的经历并非偶然。在人们过去的印象中,几块钱就可以买到一支不错的笔,但如今却要花费数十元,且功能依然普通,市面上一些号称“符合人体工学”的自动铅笔,标价甚至高达近百元。
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2年十大消费者维权舆情热点”中,“价格刺客”高居首位。所谓“价格刺客”,其常用招数是商家把不同价位商品混放,且价格标识不明显,标价签与商品不对应,意图混淆消费者视线,购买高价产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指出,这种行为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如果能够证明一些普通商品定价明显偏高,甚至存在将普通商品“伪装”成高档商品出售等情况,则属于价格欺诈行为,涉嫌违反价格法。针对“价格刺客”现象,此前,于去年7月1日起施行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明确要求,经营者应当以显著方式进行明码标价,明确标示价格所对应的商品或者服务。此规定也被誉为可有力回击“价格刺客”的“价格卫士”。然而,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虽然以隐藏文具商品真实价格而售卖高价文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然而打着各种名号哄抬价格的“天价文具”以及各电商平台中以文具为名售卖的各类玩具,依然大行其道,且手法越来越隐蔽。
针对消费者反映的情况,记者近日对南京、扬州两地的多家文具店进行了调查采访。在扬州市广陵区某中学附近的一家文具店,一支标价高达80元的自动铅笔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个是联名款,联名款卖得都很贵的,你要是想买便宜的可以去看那些普通的。”店家告诉记者。然而,“普通”的商品便真的便宜吗?记者随手拿起一本外形没有任何特别之处、纸张不到巴掌大、厚度也很薄的记事本,其标价便达10元,这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中学生来说,显然已是高价。在这家店内,记者还看到了多款由得力文具等品牌推出的“文具礼盒套装”,这些礼盒以“电动文具”为卖点,卖的却依然是铅笔、橡皮、笔记本等基础文具,仅仅是打上了超人、哈利·波特等IP形象作为联名,便能卖出上百元的高价。连锁商超同样是“天价文具”的重灾区。在华润苏果南京某门店的文具区,一本牛皮笔记本标价高达近50元,随便挑两三件文具,便要花费上百元,让人直呼“买不起”。
在网络平台上,不少商家则是打着“开学季”的旗号销售与学习无关的商品,还有的开学礼物虽以“文具”冠名,实际售卖的却更像是玩具。记者在拼多多平台搜索“开学文具”,首页展示的却多为“开学礼物盲盒”“玩具迷你盲袋”“解压神器”等外观花哨、实用性弱的商品,真正意义上的文具商品仅占据搜索页面的一小部分。此外,这类商品的质量也参差不齐。记者随机私信了几家热门“文具盲盒”店,得到的回复是,其售卖的产品并无品牌来源,这显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
面对价格高昂、功能繁多的新型文具,以中小学生为主的消费群体该如何提高相应的识别判断能力?此前,江苏省消保委发表观点认为,大量文创典藏款、IP联名款商品涌入文具市场,本是文化传播与实用的“双赢”金点子,却也不可避免地闯入了未成年消费者的视野;全自动、拍立得等“科技属性”附加在文具产品上,俘获了大量小粉丝,然而对提升学习成绩的效果却难说,反而成为同学间攀比跟风的“利器”。针对这些问题,经营者应当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维护文具市场的价格稳定、质量安全和交易秩序,杜绝销售“文具盲盒”等异化产品,共同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此外,文具是未成年人最常接触到的消费品,家长也要帮助孩子上好消费教育第一课。大多数孩子是由家长带领着选购文具,家长可以好好把握这次机会,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购买学习用品要注重质量、货比三家,不唯名牌唯颜值、不攀比跟风,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
江苏经济报记者 金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