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汽车造型的削铅笔刀,卡通形象的香味儿橡皮,能发光的魔法仙女棒笔、樱花流沙文具盒……走进学校附近的文具店,就仿佛走进了一间绚丽的玩具商店。

学生们上课接触最多的用品就是文具。如今,在商店里、网络上,各种五花八门的文具让人目不暇接。可在“娱乐化”功能不断增多的同时,这些文具的实用性却越来越差,有的根本不适合学生使用,但却是学生之中最受欢迎的文具。

“这哪儿还是文具啊,分明就是玩具嘛。这要是带到学校去,孩子上课还能认真听讲吗?”一位家长道出了众人心里的担忧。

《拇指新闻眼》采访了几位福州家长,看看他们的孩子手中有没有这样的文具。
漂亮文具附带了社交属性
福州徐女士说:“我不太赞成孩子用这种花里胡哨的笔。我女儿就有很多这种笔,而且她们一段时间就流行一种笔,特别是那种联名款。在学校里,她们会通过这种笔社交,会互相交换或者送礼,还会跟同学分享自己最近新买的新奇笔,但这种笔一般都不太好用,像这种吊着吊坠的,很重,很不好写。我觉得笔还是要回归本身的功能,简简单单,好用就可以。”

只在家里玩,老师不让带
福州吴女士表示,低年级的孩子本身自控力就相对较低,有的孩子带了新奇的文具去学校,上课时就会忍不住经常注意或摆弄手里的文具,忽视了老师讲课的内容,从而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还有的文具因功能新颖,一拿到学校,很容易引起同学们围观、试用,很可能会影响课堂秩序,所以老师都不让带到学校去,孩子也只是在家里玩玩,吴女士就没有特别管制。

挺正常的,没有制止
福州林先生说:“孩子经常会买这些好看的文具,我觉得挺正常的,就像我们小时候,也经常买一些好玩的文具,有了这些好看的文具,学习可能还会更起劲。”



《拇指新闻眼》提醒:
我们不能过分追求纷华靡丽的外表,而忽视文具本身的功能。家长应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