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杨永昌
正值开学季,文具店又成为家长、学生的热门去处。
在嘉兴市区的多家文具店里,记者看到号称能够“护脊”的书包售价高达千元,声称可以改变握笔姿势的“洞洞铅笔”售价近二十元,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粘有贴画的水性圆珠笔竟然卖到五六十元一支。可以说,这些“文具刺客”刺痛了不少家长的钱包。
“文具刺客”也在线上线下引发了广泛讨论。不少人认为,商品消费提档升级是大势所趋,一些文具企业通过与动漫IP联名、增加新颖功能等提高文具的附加值,价格水涨船高无可厚非。但倘若文具行业如此发展下去,让学生的消费与成年人买奢侈品一般,对于家长而言,不仅增加了钱包的负担,而且担心这种消费趋势会给未成年人带来不良影响。
首先,未成年人的消费心理还不成熟,很容易出于攀比心理而购买高价文具。其次,外形新颖和功能繁多的文具弱化了学习功能,容易分散低龄段学生的注意力。所以,高价文具“刺”痛了家长钱包还是小事,“刺”伤了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却是大事。
文具就是文具,家长不能一味迎合孩子的喜好。在选购文具时,孩子被一些造型可爱、颜色鲜艳或者带有流行元素的文具所吸引,这是非常正常的,但家长需要保持理性,不能完全顺从孩子的偏好,要耐心向孩子解释文具的真正用途和价值,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点在于知识的获取而不是文具的奢华程度。同时,家长除了自己不能为了面子而甘愿被“收割”,更要引导孩子养成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美德,形成“只买对的,不买贵的”的消费观和“不比文具比学习”的价值观。
让文具远离玩具属性,学校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具消费的调研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文具消费中的经历和感受,引导他们认识到合理消费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践行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适当规范校内文具的使用,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文具,避免盲目跟风和攀比。
对于文具设计、制造厂商来说,适当做“减法”或许能走得更远。文具的定位就是用来辅助学习的工具,实用、环保、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商家如果过度增加功能噱头来提高价格,喧宾夺主之外,还会引起社会舆论的反感。倒不如在追求产品创新与市场竞争力的过程中,通过迭代产品设计、优化生产工艺、选用优质材料等来提升文具的品质,多些锦上添花,少些本末倒置。
当然,我们反对“文具刺客”,绝不是完全否定文具的创新和溢价。期待文具创新少点花里胡哨,更多地挖掘教育价值、学习价值。唯有如此,文具才能赢得学生、家长、学校的真正认可,文具行业也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