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团结报
□戚 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具。除了笔墨纸砚风靡至今外,古人的许多文具因“史味儿”太足变得小众,只能沉寂于博物馆里,但通过这些小众文具我们也可一观古代学习条件的变迁。
砚滴,也叫水注、水滴,作用是滴水入砚。研墨时,需要往砚台里注水,墨泥才能被研成墨汁。最早人们是使用“水盂”这种存水的小罐来注水研墨,但因其开口过大,一不留神就倒一大摊水出来。为了更好地控制出水量,开口仅水珠大小的砚滴应运而生。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说:“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砚滴的造型多种多样,从魏晋时期流行的熊、蛙、龟等物形,到唐宋时期的鱼、舟、童子牧牛等复杂形状,再到明清时期的鸳鸯、莲蓬等精美象生形,在文人的推崇下砚滴造型和功能愈发多样,既实用又美观。宋代诗人刘克庄写有《蟾蜍砚滴》,细致描绘砚滴的外形并称赞其功用之大:“铸出爬沙状,儿童竞抚摩。背如千岁者,腹柰一轮何。器蛟瓶罂小,功于几砚多。所盛涓滴水,后世赖馀波。”纵使砚滴在当下无甚大用,却是古人的文房好帮手。
臂搁,也叫搁臂,即用来放置手臂的文具。古人写字自右往左,手腕如果放到右边写好的字上,很容易污染纸张,就算是悬臂写,有时衣袖拂过也会蹭花写好的字。臂搁的出现解决了这一尴尬难题,用它挡在手臂与写好的墨字之间,能有效防止字花纸脏的情况。北宋诗人谢薖在《次韵郤子中所藏笔几》中写道,“小琴承臂笔纵横,章草真行随所欲”,此处的“小琴”即臂搁。臂搁多为竹木、象牙质地,呈中空的半弧形状,既能托起手腕,又不会压脏纸面,一举两得。臂搁表面还常雕刻诗文、图画,雅趣十足。
砚屏,也叫台屏,置于书案作屏风之用。与我们常见的屏风相比,砚屏形体较小,常置几案上、砚台旁,一能挡风,二能遮光,三能装饰。宋代文人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说:“古无砚屏,或铭砚多镌于砚之底与侧。自东坡、山谷始作砚屏,既勒铭于砚,又刻于屏以表而出之。山谷有《乌石砚屏铭》。”砚屏是不是苏轼、黄庭坚发明的未有实据,但宋代砚屏一定已经出现了。随着时间流转,砚屏的实用性功能性逐渐减弱,用作陈列、摆设的观赏性更强,如清初一件松花石砚屏,其紫檀木的框座纹饰繁复,松花石雕成梅竹双清图,采用深雕、浮雕及透雕法,使得花枝栩栩如生,极具立体感。
书拨是用来翻书的工具,多由竹、玉、翡翠、象牙制成,出现时代不详。古人爱书惜书,用手指翻书怕把指纹、汗渍留在书页上,于是便发明了书拨,以保持书页的整洁美观。由于古代书籍的书页多为宣纸对折而成,中间是空的,书拨可以轻易地插入并翻动书页,使用起来十分优雅。
仿圈是明清时期用于临摹书法的工具,因规范练字的需求而产生,兼具压纸和规范字体大小的功能。仿圈形状多为圆形和长方形,由木、铜、银、玉等材质制成。古人没有今天的生字本、横线本、米字格本等,练字纸张多为白纸,于是人们便用仿圈对书写范围加以界限,以此控制字的大小和间距。